absolute zero

多人共同经营的资料博客

关于课文的一些吐槽

多年之后,我又捡起了高中历史教学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里有一单元是关于19世纪之后的西方文化的,当年上教学法的课和出去实习的时候都觉得这一单元十分不好讲,怎么讲都枯燥无味。现在多年过去了,终于想明白这单元为什么不好讲了,因为课本根本没想让老师们讲文化内涵╮(╯_╰)╭

按照课本的编排和考点的分布,这个单元做个图表就足够了,我当年接触到的课例和教案很多也是这样做的,最多再加点图片音乐电影片段什么的,凑成多媒体课件就完事。这种方式糊弄一下我这代人还算可以,要以此打发现在的学生,在好的学校是根本不可能的,高中生里脑瓜灵活逻辑清楚的孩子多了去了。

先说说课文本身吧。这一单元人教版的划分是文学-美术-音乐及影视,岳麓版的划分是文学与戏剧-音乐及美术-影视艺术(多年没碰课本,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变化),各课的内容按照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苏联-现代主义政治顺序排列举例,演变的趋势就是理性-反理性-关注社会-个性化(反传统)。就形式而言确实是艺术史的讲课方式,但因为没有确切说出这种演变的内在原因,所以这实际上还是单纯的罗列,跟19-20世纪的西方社会没啥关系,跟前面的知识点没啥关系,跟这些文化艺术的发展本身也没啥关系,要老师们把这一课讲好纯粹是强人所难。

在文综复习的时候,这一单元的内容至少涉及到两组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一,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民族国家的建立,时间是从法国大革命到一战结束,关联知识点是欧洲代议制国家的形成(必修一)、浪漫主义(必修三)、新古典主义(必修三)、启蒙运动(必修三)、现实主义(必修三)、工业革命(必修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修一)和十月革命胜利(必修一);第二,危机调整与全球化趋势,时间是一战结束到90年代,关联知识点是现代主义(必修三)、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三,且只有中近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修二)、全球化(必修二)、战后经济政策的调整(必修二)、多极化(必修一)。个人感觉就是知识点散得只能强行创造联系。至于其中知识点的错误或脱节就不吐槽了,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就纠过不少了。

我本人对现当代史不熟,就只说前者。这一时代背景的关键是浪漫主义,而浪漫主义部分课本写的毫无章法。

当年人教版课本说浪漫主义流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并归纳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反理性/强调感性,这跟前面课文里说的启蒙运动推崇理性这点有关。这里要纠正一下,课本所说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并不是“浪漫主义流行的时代”,而是“理性主义衰弱的时代”,因为浪漫主义早在18世纪就与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分庭抗礼了。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支持者并没有形成完全泾渭分明的阵营,像卢梭这样的启蒙哲人本身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影响而言,浪漫主义更加长久、深刻和广泛。这个不是课文知识点的范畴,也不是师范生必学的内容,我是因为读了《西方文明史》和《从黎明到衰弱》所以被纠正过来了。

从文明史的角度来说,浪漫主义有三个特点:个人独创性、个人体验至上和对个人所属群体的认同,反理性属于个人体验至上的一部分,理性也是。理性主义认为知识是大脑被动接受外在现象的结果,浪漫主义认为知识是人主动感知外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感知外界的能力,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珍品,每个人都可以表现自我。这种对个人主动性的认可也衍生了两个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自我和自由。正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所以才会想去认识自我;正因为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表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才会追求自由;为了能更全面的认知自我、了解影响自身形成的各种因素,人们开始在历史中寻找蛛丝马迹。这是一个对自身所在群体的认知和塑造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民族认同感产生的过程,这种特征在德意志尤其显著。人们通过搜集历史文献、搜集民间文学和推广民族语言来补足或剔除自身所在群体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那些被广泛认同的内容就组成了“民族性”,这是民族国家建立的思想基础,也是该民族国家的国家信仰。在启蒙运动之后,神已经不是超越人与阶级的共同敬畏对象了,近代国家需要取代神的东西,比如法国就是把天主教替换为理性、把上帝替换为理性女神,德意志则是总结出了普鲁士精神(或者是日耳曼精神)并以此推动德意志统一。

出于对自身所属群体的认可,创作者们开始把历史、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中的内容作为创作的主题,如《格林童话》《尼伯龙根之歌》《自由领导人民》《天鹅湖》,课文所说的浪漫主义作品体现民族性和爱国主义就是指这方面。由于对个人独创性和个人体验的极度尊重,浪漫主义艺术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大胆想象,时而细腻描写感性世界,并且不再像宫廷文学那样只宣传固定主题、只描写固定的人物形象,《巴黎圣母院》《茶花女》《卡门》等作品就是很好的例子。关于自我认知,可以举例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不过浪漫主义只是为民族主义提供了精神文化方面的便利而已,因为民族主义是要求“人”为了“国家”放弃部分自我的。至于ethnicity和nationality是啥区别各位自己去查吧,中文翻译都是民族,但它们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民族国家是nation。

现实主义部分按课本的讲就没问题了,补充一下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即可。这部分估计跟浪漫主义部分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杂乱无章敬请见谅_(:з」∠)_

评论 ( 7 )
热度 ( 9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absolute zero | Powered by LOFTER